台大醫院建立微創皮膚切片技術 診斷末稍神經病變

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謝松蒼

「類澱粉神經病變」 (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收購手機

,英文簡稱FAP) 具台灣人特有的基因突變,

深焙咖啡

,突變點(A97S)和外國的突變點不同。(張鎧乙攝影)

微創皮膚切片可取代神經切片的病理檢查,

嘉義美睫教學

,傷口只有0.3公分直徑,

龍井 瓦斯

,整個流程約15分鐘,

嘉義霧眉教學

,不需縫合也不影響行動,大約兩週內皮膚傷口就可以復原。(張鎧乙攝影)

現在診斷神經受傷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常是進行神經切片,不過這要手術、且傷口大。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謝松蒼的團隊建立「微創皮膚切片」技術,以簡單、快速方式就可診斷末稍神經病變的疾病,是醫學一大進展。造成周邊末稍神經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糖尿病、化學治療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及罕見疾病「類澱粉神經病變」等,如果以傳統神經切片進行檢查,醫師要在病人小腿開一個5公分長的傷口,之後要約半年時間才能癒合,這傷口成為診斷上的另一風險。科技部今天舉行「診斷神經退化疾病的新進展」記者會,謝松蒼團隊發表「微創皮膚切片」技術,用來診斷以疼痛為表現的末稍神經病變,改變了過去需以神經切片進行病理診斷的困難。謝松蒼表示,皮膚上有非常多神經,包括感覺神經(可以感受外界冷、熱的溫度刺激)及自律神經(如排汗),所以皮膚提供了可以檢測周邊神經末稍的檢查標的。謝松蒼說,他們開發的「微創皮膚切片」技術,用以取代神經切片的病理檢查,只需要小區域的局部麻醉,傷口直徑只有0.3公分,就像一般擦傷的破皮,整個流程約15分鐘,不需縫合,不影響行動,大約2周內皮膚傷口就可復原,已為為國際醫學界認同。此外,團隊成員、台大醫院醫師趙啟超應用此「微創皮膚切片」技術,結合基因檢測,發現「類澱粉神經病變」具有台灣人的特有基因突變,國外病人通常3、40歲發病,但台灣卻是平均59歲。(中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