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員看世界專欄50、2、5。這不是樂透中獎號碼,
台中關鍵字行銷
,而是奧蘭多同志酒吧槍擊案、路易斯安那與明尼蘇達州的非裔男子遭射殺及德州白人警察遭槍殺身亡的死亡人數,
line行銷
,槍擊案正成為美式日常生活。上述數字背後反映的問題是同志平權、種族偏見及對警察執法的不信任與仇警心態,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這些情況,
響應式網站
,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
響應式網站
,但成熟民主與高度自由的美國,
網路行銷公司
,似特別顯著,
line行銷
,輿論將原因指向槍枝,
關鍵字優化
,挺限槍與挺憲法賦予擁槍權的討論,每一次槍擊案後,美國社會都重覆激辯拔河。「美國怎麼了」?美國民眾也在問,槍擊案如此頻傳,暫不談科技進步與網路發達帶來的新型態傳播方式的可能影響,究其根本,這和美國在先進民主國家中的少見特色─公民的擁槍權,有沒有關係?美國槍枝氾濫嗎?全國公共電台(NPR)年初引用國會研究處(CRS)的統計數據報導,美國社會有近3億支槍,也就是說,不分男女老少、美國民眾平均約人人手持一槍,這是1968年時的2倍之多。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美國的槍殺案件真的更為頻繁嗎?英國「衛報」曾引用聯合國(UN)2012年的調查顯示,美國每100萬人中,平均有29.7人遭槍擊身亡,這數字是加拿大的近6倍、瑞典的逾7倍及德國的16倍。擁槍與槍枝暴力的正比關係,上述數字是註解,而美國不是沒經歷過加強槍枝管制。1968年,美國實施當時號稱史上最嚴格的「槍枝管制法」,這讓全國步槍協會(NRA)開始擔心,聯邦政府最終會禁止美國民眾持槍。1975年,NRA的遊說機構「立法行動研究所」(ILA)成立,將擁槍權視為政治權利,並成功改變過去以推廣射擊活動的主軸。強大的遊說能力,在1986年展現實力,NRA主導「持槍者保護法」,強化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擁槍權」,廢除「槍支管制法」的部分條款。越多槍越安全嗎?不只是非裔民眾、現在連執法警察也遭民眾持槍射殺,民眾的擁槍權、沒有帶來警方維護社會秩序的助益,但加強槍枝管制,真會危害「擁槍權」?美國的憲法第二修正案是這麼寫的:紀律嚴明的民兵組織,為確保一個自由的州的安全所需,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建國240年來,當前社會情況與當年美國靠組織民兵、使用武器抵抗殖民者的時空背景,早就大不相同,如果馬路使用都因現代汽車發明後開始制定更多的交通規則,持槍者擁有一定的背景審查,怎麼說都不為過,這也是支持加強購槍者背景審查團體的論述。和權利相應的是責任,而持槍者能否負責任地使用槍枝,與開車上路前必須經過考試檢驗,應無二致,畢竟這些自由權力的行使,還牽涉他人的生命安全,必須小心謹慎。值得一提的是,槍枝製造商是NRA的支持者,也是美國警察及執法人員槍枝來源的主要提供者,NRA成為「既提供執法者、又提供民眾人人可扮演警察、自衛擁槍」的中樞,每當美國社會又傳槍響,NRA總成眾矢之的不無原因。人民擁槍成為日常生活,更因NRA精準地高舉憲法權利、長期在政府體制遊說與灌輸形塑的社會認同,對美國警察而言,在平均人人皆有槍的環境下執勤,執法人員所面臨的風險,更較世界其他各國高。這也正是當世人看到一幕幕美國警察強勢、留下過當執法形象時,可能忽略的背後原因,不難想像美國警察的訓練養成過程中,他們所接收的訊息是:當執法人員或他人正面臨可能危及生命或嚴重傷害的不法攻擊行為時,警察就可開槍。但究竟開槍是為「停止暴力犯罪」,還是「正面臨危及生命的攻擊、必須開槍致死」?這其中,開槍與否,又有多少和美國另一個有歷史因素的「種族偏見」有關?種族偏見仍然在美國社會存在。同樣發生槍擊案,路易斯安那州遭警察射殺身亡的非裔民眾是合法持槍者,但NRA對於合法持槍者遭槍殺,在聲明中僅強調要尊重目前的調查程序,「暫不評論」。這讓「華盛頓郵報」質疑,一向高舉「只有好人擁槍才能嚇阻壞人」的NRA,為何一反常態,未聲援有持槍執照的非裔民眾?NRA是否僅支持特定種族擁槍。非裔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已逝近40年,對照他當時身處的美國社會,種族歧視與偏見的情況有改善,但仍有改進空間,這不只是美國警察要面對的問題,包括民眾、美國各種組織,都可以做得更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曾針對美國警政改革提出建言,要正視執法人員可能存在無自覺的種族偏見,警方必須透過再教育的方式改正,正因為第一線執法人員承擔的高風險,更需要「無色眼鏡」,才能精確地認清威脅。「黑人的命也是命」,但演變成「殺白人警察洩憤」,這樣的「黑與白、民眾與執法者」的對立,難道美國要重回過去種族衝突的血淚歷史?美國脫口秀節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非裔主持人諾亞(Trevor Noah)在德州殺警案後這麼說,美國社會似乎彌漫著「支持黑人、就要反對警察」的氣氛,但現況應該是「支持黑人、也可以支持警察」,他的這番話,正是避免美國社會更深分化的當頭棒喝。如果槍枝文化能在美國社會如此深刻存在,民主自由的美國,更應該也可以有巨大能量,讓種族偏見與仇警氛圍消失,但願這是接下來美國能致力追求的社會文化。1050711(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