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後浪推前浪 80後台辦報到

     2008年起兩岸實現大三通,

機車工具包

,自此雙方不再隔絕,

漸進式排名

,正式進入1日生活圈,

乾眼症

,彼此往來與經貿文化等交流邁向嶄新階段,

新北清潔

,台灣人於大陸投資、工作、生活、就學等領域也逐漸開放且愈來愈便利,

美國滑雪營

,這片隔絕彼此之間的牆也逐漸消融。
     在大陸台灣人最常接觸的就是對台官員,

合法觀光船

,也就是俗稱的「台辦」。凡是遇到投資糾紛、辦證、交流往來等問題最直接就是找「台辦」解決。
     堅守崗位 日夜辛勞
     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這麼形容,

新北清潔公司

,在台是「婆家」,到了大陸有事要找「親家」,未來「婆家」與「親家」,要一起協商共同為台商解決種種的疑難雜症。
     近幾年兩岸關係有重大突破,台辦體系更多了一批批生力軍,其中更不乏80後年輕幹部,他們工作起來充滿衝勁,辦事效率高,因應問題反應快、亦肩負起更多兩岸交流往來所衍生的繁重工作。
     尤其面對兩岸新聞工作者往往追求時效,這一批年輕前線工作者,不分假日晝夜堅守工作崗位,不禁也讓「對手」媒體記者感到欽佩。在一次前往昆山採訪時,在當地台辦幹部陪同下完成採訪大約近晚上9點,不料這位台辦官員卻急忙打電話連繫,一問之下,才知道今晚是他老婆「預產期」,連忙催促他趕快回家。也因此對台辦工作人員的敬業留下深刻印象。
     這不是特例,許多時候,兩岸交流往來不分假日也不分節慶,在許多採訪場合台辦工作人員犧牲假日辛勤工作著,不論中秋節、端午節甚至春節,不論何地只要記者採訪的場合,台辦工作人員絕對也是「奉陪到底」。
     兩岸熱絡 忙是常態
     曾私底下與1位台辦聊起,現在兩岸交流往來如此熱絡,光接待工作便做不完,往往還要負責對外聯繫和新聞宣傳工作,深夜回家後隔天又「紅眼」上班是常態,更不敢休假。過去曾聽聞,許多公家單位是閒衙門,但一進了台辦卻才知「錢少事多」,「有家歸不得」,完全沒想像中公務員的清閒悠哉。
     有「老台辦」便分析,以前兩岸交流哪有那麼熱絡,數十年前台辦剛成立時,才10幾個人,最常處理的事就是「尋人」,接待自台灣返陸老兵前來尋親,但現兩岸事務龐雜,1線城市台辦多則50、60人,一是台辦隊伍變大了;二是涉及面變廣了,衍生出協調處、海外處、經濟處、黨政處、新聞處等單位。
     兩岸雖隔絕逾60多年,但回顧台辦歷史沿革說起僅20多年。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79年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釋放對台善意,當年12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
     1988年9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設立,直到1991年3月,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設立,為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與國台辦「1個機構2塊牌子」合屬辦公。各地台辦也多是在1987至1988年間陸續成立。
     想當初從大陸赴台灣真費周折,1位老台辦回憶,當初到台灣清晨1點出發,中午抵達香港,接著到中華旅行社辦理證件,往往要晚上才能轉機抵台,落地台灣時都已近隔日凌晨時分。而現在從大陸直航台灣,一早上就抵達,下午緊接著安排工作行程。
     老鳥勉勵 莫忘初衷
     想當初台辦成立時,1位資深台辦說道,1、是工作內容不明確,2、根本沒有什麼工作預算,1個人出差費僅領20美元,不像現在1趟出差公部門還有幾百美元的工作補貼,也顯見對台工作不論資源與預算待遇已好過當年。
     隨著兩岸交流之門逐漸放寬,兩岸事務漸走向制度化開放,讓兩岸事務往來多了許多便利,而這些老台辦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不應忘記曾有過的艱苦,過去兩岸從敵對到現在的和平發展,一路走來,確實得之不易」,在他們心中兩岸工作是可長可遠的。除了堅守崗位,更重要的是,兩岸事務應該走向更為細緻化,以人為本,讓人民都能體會兩岸和平發展實在在在的好處。
     近1、2兩年內,許多第1代「老台辦」適逢年齡上限逐漸退休,甚至離開台辦工作崗位。台辦幹部年輕化,已是大舉所趨,愈來愈多80年後甚至90年一代將會加入,勢必注入更多年輕活力,不過也有人擔憂許多年輕一代從「大學門」直接邁入「機關門」,欠缺社會歷練與人情練達,工作理念與手法上都與老一輩差異甚大。
     世代交替 教學相長
     過去老1代台辦見證了兩岸從敵對走到消彌誤解,乃至於和平發展階段,對於對台工作有1份難捨情感與對未來寄予的期盼。
     隨著他們卸除公職,台辦體系世代交替,這1群擁有豐富經驗與人脈的「老台辦」,不僅見證兩岸交流往來的歷史軌跡,若能透過類似「老台辦聯誼會」的方式,串連起各地資深台辦幹部在各領域繼續貢獻所長,也未嘗不是兩岸交流史上的美事一樁。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