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 台灣只是紙上談兵

編按:台灣愈來愈熱,

商業照明設備

,乾旱、暴雨、極端高溫等異常氣候頻頻出現。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變遷,

心血管保養

,不再是電視螢幕裡北極熊的故事,

東海套房代管

,而是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現實。 為了減緩暖化,

北屯代租代管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今年底可望通過一份新協議,

椰子水推薦

,規範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

台北汽車收購

,也無法自外於國際潮流。本報調查採訪室今起一連4天推出《明日城市–低碳綠能》系例,

汽車大燈

,從口水減碳、綠色成長、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等面向,檢視政府減碳政策的宣示與實際。(策畫:張瑞昌、謝錦芳、劉永祥)氣候變遷衝擊全球,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澳洲及美國加州連續多年乾旱,超級寒流數度侵襲北美,今年初全美8成地區籠罩在攝氏零下10至20度的低溫下。聯合國警告,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將面臨巨大風險。在台灣,異常氣候也成為常態。今年以來經歷67年來最嚴重旱災,近期氣溫連續飆高,5月就可能出現限電危機。為減緩暖化,今年底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可望通過新協議,各國也將提出減碳承諾。對台灣而言,減少碳排放,不只是維護台灣的生活環境,更攸關台灣的經濟命脈。COP21 各國將承諾減碳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警告,碳定價是國際減碳趨勢,但台灣計算經濟成本從不納入碳排放,COP21達成協議後,台灣經濟發展將受嚴重衝擊。台灣政府雖關注國際減碳趨勢,只有口水,缺乏實際行動。1998年為因應《京都議定書》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決定「暫以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0年水準為參考值」;過了17年,政府減碳目標反而倒退為「2020年降至2005年水準,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質疑,政府減碳目標不合理,「各國都要回到1990年的排碳水準,我們卻在說2000年」。不單減碳沒有企圖心,政府高層許多行動更讓人啼笑皆非。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簽署節能減碳十大宣言,但內容不是計畫推動的政策,而是「改穿輕便服裝」、「少開冷氣多開窗」之類的道德呼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批評,政府減碳應該拿出政策工具,「不是總統脫西裝、不開冷氣就叫減碳。」道德呼籲 執政黨不給力林子倫強調,馬總統雖提出減碳目標,但7年來沒有太多著力,「立法與組織都沒有到位」。執政黨享有立法院過半席位,但減碳四法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及《能源稅法》卻遲未完成立法。他強調,「台灣沒有因應氣候變遷的整體策略及決心」,缺乏單一主管機關,多頭馬車。環保署負責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研擬,但幾個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不歸它管。汪中和更直指「政府失職」,他說,溫減法與能源稅法無法通過,是因政府不積極推動;沒有這兩個法,就像腳踏車只有一個輪子,減碳工作難有進展。依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台灣排碳總量從1990年的1.14億噸一路攀升,2005年倍增至2.62億噸,隨後幾年略有起伏。2012年台灣人均排碳量10.95噸,幾乎是全球平均值4.51噸的2.5倍,高居全球第20位。能源消費是碳排放主要來源,各國紛紛從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開發再生能源、建立智慧電網等方面切入,透過能源結構調整大幅減碳。台灣政府雖也順應潮流提出相關方案,但淪為紙上文章。排碳量榜 台高居第20名2011年政府通過《智慧電網總體規畫方案》,設定2015年前100萬低壓用戶換裝智慧電表的目標,迄今僅換裝1萬戶。日前台電公司更以效益不彰為由宣布暫停,雖然經濟部隨即重申政策沒有改變,但換裝目標變成2017年10萬戶。再生能源也有類似狀況,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點出,從2001年至2013年台灣再生能源成長不到1個百分點,2013年太陽能、風能等占發電比例僅2.13%。「政府沒有大力推展綠能,不利於能源多元化及能源轉型。」台灣政府「說得多,做得少」的表現,連國外人士都看在眼裡。林子倫曾與一位德國學者討論兩國推動再生能源的行動,得到的答案是:德國碰到問題時會努力找出解決方案,但台灣政府就強調問題,直接說不行。馬總統宣示要推展綠色經濟,政府作為卻背道而馳。新的國際減碳規範即將形成,國際社會不會放任台灣持續過量排碳。如果政府還是用口水來減碳,將讓台灣陷入極大的風險中。,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