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現代人不愛讀書的困境,
絲線拉提
,東京都政府成立了專門小組,
提拉米蘇
,企畫出一項提升年輕世代語言力的大型書評活動:「知的書評合戰」。
現代人遠離鉛字和紙本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醫療儀器
,這是讀書界的困境,
血壓計推薦
,更是現代文明的困境。如何因應這個現象?日本讀書界表現出了積極的思路和作法。2010年,
監視系統設備
,東京都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對策檢討小組,由副知事豬瀨直樹領軍,以「重新認識鉛字在養成論理思考力中的作用」為切入點,企畫出一項提升年輕世代語言力的大型書評活動:「知的書評合戰」。
讀者與讀者的交流
這個形式新穎的書評活動,是由立命館大學35歲的準教授谷口忠大發起的。2007年,他在京都大學攻讀博士的時候,有感於日本大學裡的討論會和輪讀會存在著不少問題:一般討論會僅只是發言者發放摘要給每位與會者閱讀,而輪讀會討論的書目,則都是上面指定的,一旦選定的圖書不適當,大半時間就因此浪費了。有鑑於此,谷口萌生出一個構想:如果參加者全都帶上自己讀過的書,以口頭介紹的方式來選定大家要閱讀的書,是否更實用、更有價值?這個構想,成了後來「知的書評合戰」活動的雛型。過去的讀書活動大多是作者和讀者的連接,現在則轉向為讀者和讀者的交流。
「知的書評合戰」的比賽規則是:參賽者挑選自己讀過有趣味的書籍,在限時5分鐘內,以講評方式介紹這本書,接下來的3分鐘內接受觀眾提問。最後,主持人針對所有參賽者推介的書目,詢問現場觀眾最想讀哪一本書,觀眾當場舉手表決,得票最多者即是大家最想讀的書,推薦人也因此奪冠。
2010年,第一回的書評合戰,以紀伊國屋書店新宿南店及橫濱未來港店為開端,首先在4所大學舉行了15場預選賽。該年參賽的大學總共有28所,前後參加預選的人數為53人。當年11月初在東京舉行的首屆決賽,獲勝的推薦書是阿文特的理論著作《烙印的社會學》。隔年的第二回書評合戰,第一階段先在日本全國舉行了32回預選賽,參賽人數共182人。2011年10月底在東京秋葉原舉行決賽,觀眾共有1600人,選出的推薦書是西澤保彥的小說《她死去的那一晚》(尖端)。而在媒體方面,2011年有37家報社、11家電視台及4家雜誌社參與了報導。2012年報導的媒體則包括53家報社、11家電視台及6家雜誌社。
不同科系,不同閱讀類型
隨著活動的推廣及媒體報導,這項書評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廣大。2012年的第三回「知的書評合戰」大會,由東京都「文字鉛字文化推進機構」主辦,《讀賣新聞》協辦。從北海道到南端的沖繩,參加預選的人數是前一年的3倍,共計577人。全國115個地方舉行了132場預賽,共選出32名優勝者,進入首都決戰。去年10月在東京秋葉原舉行的決賽現場,與會觀眾是2011年的2倍,共有3000人。
32名入選者,分為5個小組進行準決賽,各小組的第一名再進入決賽。決賽的5位候選人分別是大阪大學的水原未奈,推薦的書是《箱舟滿滿》;南多摩高中的野村和,推薦《在摩洛哥斷食》;和歌山大學的赤木結,推薦《火的賜物》;宮城教育大學的貝森義仁,推薦《面向孩子的眼神》;上智大學的鷹野宣章,推薦書是《粹的構造》。
這5名決賽入圍者分別就讀大學的外語學部、觀光學部、教育學部和綜合人間科學部,並不僅限於文科學生,而僅只是高中一年級生的野村和,也受到一定的矚目。在各自發表對推薦書籍的講評,並接受觀眾的提問後,經過投票表決,獲得優勝的是鷹野宣章。而高中生野村和則獲得了審查員特別獎。
鷹野在5分鐘的推薦中提到,他喜歡日本文化,特別喜歡電影《男人真命苦》中的寅次郎這個角色。寅次郎的魅力究竟何在?仔細思考,似乎與粹(??,灑脫之意)的表現有關。什麼是「粹」呢?他想起了日本哲學家九鬼周造的作品《粹的構造》這本書。之所以想推薦這本書,要點有二:一是九鬼周造以歐陸哲學的方法解釋「粹」,並用立體圖形表現這個思想,非常客觀且易懂。自己是灑脫之人還是俗氣之人?俗氣之人能否成為灑脫之人?一看就明白。此外,作者議論「粹」的題目很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用哲學的手法進行構造的分析,似乎給人深奧的感覺,但讀完整本書並不是如此。這是他想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希望更多的人學會用哲學解構日本的美學。
這項書評合戰,是任何大學生都可以參加,任何自己喜歡的書都可以介紹的開放系統。它在日本已獲得許多迴響,據統計,迄今為止共有41個都道府縣、114所大學、26家圖書館參與過這項活動。更引人關注的是,受到大學生書評合戰的影響,日本的高中生也行動起來了。今年的2月23日,預計在《讀賣新聞》東京本社舉行第一回書評合戰首都圈高中生大會。
採訪過程中,曾參賽的大學生對筆者表示:「現在是網路化和影像化的時代,年輕世代遠離紙本是個趨勢。如何盡可能地把我們拉回到文字書本這個載體?書評合戰是一個很好的作法,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樂趣。」確實,一年一度的書評合戰,成了日本青年世代返回紙本閱讀的一個盛大祭典。看來還是薄厚的鉛字墨香,能讓人遠離喧囂,感覺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