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工廠生產線操作員。(新華社)
在過去的2016年,
手動抽油機推薦
,世界範圍內的相關機構,
婚禮租車
,對於中美兩國製造業優勢變遷的研究報告看衰中國、看漲美國,
推拉式快速夾鉗
,而真相確實如此嗎?中美兩國製造業PK,
桃園長期照護
,輸的會是誰?
製造業逃跑 也許你想多了
從單車到汽車 分時租賃走向「歧途」
又有新玩家 中國互聯網銀行上演「三國殺」
美國將超過中國?美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篇報告,
豐原人力
,最早引發了關於中國製造失去優勢,
24小時照護
,將會被美國製造趕超的爭議,
心靈療癒正能量
,在引發共鳴的同時,該報告也遭到了質疑。2016年7月2日,德勤與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發布了《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中文版,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稱,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將在2020年前反超中國排名第一。「這個報告主要是用來鼓吹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先把中國以及金磚四國的巴西印度排得很高,然後再把美國的名次往上預測。」當天參與報告發布並作為點評嘉賓的風雲學會陳經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排前六位的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英國,比較符合直覺。」陳經認為,美國有高端製造業優勢,所以在製造業領域世界上的競爭,主要還是看中國和美國,這一點總體上與現有情況相符。 「德勤能在幾年前就推出製造業競爭力排名指數報告,眼光還是不錯的。三份報告都強調了製造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這無疑是正確的。」對於德勤來說,並不是2016年才開始關注製造業的競爭,早在2010年和2013年,其就已經發布過兩個關於製造業競爭力的報告,2016版屬於第三次發布,並且首次提出了在2020年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將會超過中國的預測,因而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次。對於中國製造業,德勤官方表述是:與之前2010年和2013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研究一樣,2016年中國再次被列為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但是,據全球企業高管分享他們對未來五年各國製造業發展與表現的看法,預計中國將下滑至第二名。而對於中美兩國之間的比較,2016年的排名中國仍然是第一,但領先美國的優勢已經很小了,100分對美國99.5分。而2010年中國的10分領先美國的5.85分,相差很大。2020年預期得分,美國100分直接超過中國的93.5分。「我對德勤的數據處理是認可的,不是有意操縱,排名與得分數據直接反映了全球高管們內心的傾向。」陳經表示,但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將反超中國「是全球高管們的主觀印象」,並不是直接的經濟數據。報告發布方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都是美國的,接受調查的高管也有不少是北美的。預測不代表必然新金融觀察記者了解到,在德勤的系列報告中,金磚國家一直是關注重點,但不同年份的報告預測排名變動頗大。2010年印度排第二,巴西排第五,預期五年後印度保持第二,巴西升到第四把美國擠到第五,到了2013年印度排第四,巴西排第八,但是預期五年後印度會重回第二,巴西會升到第三,繼續看好。但是從2014年開始,石油等商品期貨價格大跌,不少發展中國家遭到重大打擊。巴西經濟和政治出現動盪,2016年排名掉到第29名,印度則掉到第11名。2016年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製造業將持續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從其對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對總體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等方面的影響力來看,強大的製造業為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強力五國」的崛起: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五個亞太國家(「MITI-V」,也稱為「強力五國」)預計在未來五年將躋身製造業競爭力前15強。事實上,關於中國製造業正在遇到麻煩的另一面則是,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製造已經長時間是世界第一。在發布會上,北大的一名教授就直言,「怎麼這麼長時間中國都是製造業競爭力第一?」在德勤之前,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發布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則直接將中美兩國在製造業領域的PK擺在了台前。該報告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中,以美國製造業成本指數100為基準,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那麼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按照這樣的數據,意味著中美兩國製造業之間的差距已經極大縮小,中國製造成本超過美國可能並不遙遠。但對這個報告,因為選擇勞動力成本、電力成本以及天然氣價格作為數據樣本,很可能是BCG搞的障眼法。 「目的就是營造美國風景這邊獨好的假象,打擊投資者對其他國家的信心,誘騙資金流出其他國家,流入美國。」陳經並不認同,他表示,這對美國自己也許是合理的,但是把別的國家相對美國的各分項調整以後,會極度扭曲這三項的比重,這是極不科學的。美國天然氣便宜,它就用天然氣。中國用美國三倍價格的天然氣去搞製造業不是嗎?「未來的製造業競爭將主要在中美兩國之間進行,美國有IT以及研發優勢,在高端製造業上保持優勢,但整個製造業的回歸是不可能的;而中國是中端絕對優勢,加上高端也越來越好,因此兩國在製造業的長期競爭是存在的,未來壓力更大的是歐洲和日本。」陳經認為,這將是未來的大趨勢。老大和老二PK,死的卻是老三,這樣的結果,也許才是中美製造業競爭的最終答案。(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新金融觀察,